2025 年 2 月 22 日至 24 日,由香港教育大學主辦的「戲曲與非遺發展國際研讨會 2025」在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召開,我院23級音樂碩士研究生張宇同學受邀參加,聚焦大會「透過發展戲曲與非遺,促進中華文化在全世界傳播」主題,展現湖師風采。
「戲曲與非遺發展國際研讨會 2025」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發展與創新學院、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與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合力承辦,并獲得香港文聯、人民音樂出版社等多方支持,希冀通過彙聚逾百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實踐者、教育工作者和愛好者,以達成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教授在開幕緻辭中所言:“提供一個開放的交流平台,共同探讨非遺在全球的傳播路徑與發展模式,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作出貢獻。”
在為期三天的研讨會上,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教授、西安音樂學院屈歌教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副主編高舒教授、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博士、南昌大學劉祯教授、河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韓啓超教授、台灣大學戲劇學系謝筱玫教授、羅格斯大學Nancy Rao教授、 科克大學Johnathan Stock教授、華盛頓大學榮休教授Patricia Shehan Campbell 教授、格裡菲斯大學Huib Schippers教授等先後進行主題演講。
大會合影
在會議中,張宇同學以“剽學”民間音樂的特殊傳承方式為題進行海報展示。張宇同學系統的研究了“剽學”這一傳承方式,基于田野作業發現民間藝人未經傳統師徒傳承卻掌握民間音樂技能的現象,引出“剽學”這一研究對象,強調其獨特運行機制及研究意義。而在相關的研究綜述中,梳理了蒲亨強、康平、劉東興等學者對“剽學”的定義、動機及存在形式的研究,指出學界雖認識到“剽學”價值,但對其内在機理闡述不明。在正文方面通過“剽學”與口傳心授、師徒傳承、家族傳承對比,詳細剖析“剽學”特點。在與其他傳承方式比較時,從教學主體、學習方式、教學環境、傳承規範性以及對學習者要求等多方面展開,凸顯“剽學”在各方面的獨特之處。進而總結出“剽學”的特點,包括學習時間、地點和内容的随機性,參與人群和地域傳播的廣泛性,強調實操的實踐性以及環境熏陶和長期積累的潛移默化性。 進一步闡述“剽學”對民間音樂傳承的意義,從音樂流布、發展和藝術生态角度,分别論述其促進民間音樂傳播發展、豐富藝術内涵、激發創新競争的作用。通過對“剽學”的系統研究,深化了對民間音樂傳承本質的認識,為民間音樂傳承與發展提供新視角,在民間音樂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價值,吸引衆多參會者駐足交流,獲得了廣泛的贊譽和一緻好評。
與大會主席梁寶華合影
與新加坡戲劇家蔡曙鵬教授合影
與河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韓啟超教授合影
海報展示現場
海報展示現場
會議期間,張宇同學還與大會主席梁寶華教授、河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韓啟超教授、新加坡戲劇家蔡曙鵬教授等專家學者合影留念,深入交流,進一步拓展學術視野,提升國際交流能力。他的出色表現不僅為個人赢得榮譽,也為永利集团3044am在國際學術舞台增添光彩,彰顯學院在戲曲與非遺研究方面的紮實實力與人才培養成果。
張宇同學簡介:
張宇,中共黨員,師從李海萌教授。在校期間獲得2023-2024學年研究生二等學業獎學金,主持永利集团3044am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空間、時間與意識:理解義務教育階段美育浸潤行動的三個維度)2024Y136,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長江中下遊雅集型樂種研究》,參加2023年“首屆長江中上遊民俗文化學術研讨會”、2024年第七屆安徽地方音樂研究論壇、2024年新時代民俗學發展學術研讨會皆入選會議論文并做宣講。發表論文《空間、時間與意識:理解義務教育階段美育浸潤行動的三個維度》(《表演藝術研究》2024.1)、論文《展望新時代:2012年以來鄉村藝術的文獻綜述》(《表演藝術研究》2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