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在系列報道《燦爛的楚文化》,探尋楚文化在傳承與發展中的故事提到了這裡。在2024年5月19日我們走進黃岡羅田九資河鎮,這裡是京劇鼻祖餘三勝的家鄉。
餘三勝出生于湖北省羅田縣九資河鎮,他1802年出生,年輕的時候就為了生計離開了故鄉,學漢調搭徽班闖京城,為京劇形成和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餘三勝的兒子餘紫雲更是京劇旦角泰鬥,同光十三絕中就有他的身影。他的孫子餘叔岩更是創造了京劇著名的流派餘派,餘派也是現在當下流行的生行流派中學者最多的一個行當。可以說餘家三傑為京劇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灰的貢獻。他們的努力和才華,使得京劇這一藝術形式得以不斷發展和完善,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一:三勝劇院表演的照片)
(圖二:羅田三組在三勝廣場留影合照)
下午我們來到了九資河鎮上聽肖老師講課,老師講到由于沒有市場,所以缺少唱東腔戲的新興人才。到目前,這個鎮上隻有肖老師和一位80歲的老先生,還在堅守這項文化。東腔戲是羅田大别山地區的戲曲,在不同的地域文化差異之下,會有不同的感動,會根據個人喜好,對人物的理解而唱,隻要合乎情理就可以。東腔戲屬于黃梅戲和京劇的前身,京劇中有好多是羅田的特色。比如說,“我”這個字在東腔戲的發音中,很像羅田話的發音,也有好多擁有武漢話中的發音,具有漢劇的元素。老師為我們展示了鑼鼓,并給我們進行現場教學。
教學過後,我們對老師所講的東腔戲的故事感觸深刻,作為青年的我們,要做合格的繼承人,讓優秀的傳統文化經久不衰的言傳下去……
(圖三:老師對我們進行教學與指導)
接着,我們了解到了羅田的非遺特色油面。傳說元朝羅田多雲鄉(今九資河鎮)農民徐壽輝率百萬起義大軍,縱模中原,所向無敵。但随着義軍占領的區域擴大,免不了長途征戰。路途太遠,糧草攜帶就成了關鍵問題。徐公與夫人看着将士們挨餓,十分着急。後來上官夫人想出了一個辦法,親自制作了一種速食面條。就是選用精粉,用麻油和精鹽,再調和成面團,搓成條,纏于兩根細竹條上,然後,放在特制面架上拉成線狀,晾幹收藏。食用時,隻要将面條放入開水中煮沸,立刻就可吃食,味道十分香美。上官夫人将制面方法教給了後方管糧草的将士,解決了糧草之憂。2011年,羅田手工油面制作技藝,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我們觀看了阿姨做面的過程。阿姨把油面從和面到扯成面條的過程用視頻播放給我們觀看,深刻了解到了這項非遺文化。
(圖四:阿姨在給我們準備下面)
(圖五:晾曬的油面)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們需要進入“田野”開展田野調查。我們明白社會實踐是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投身社會的良好形式;是培養鍛煉才幹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養性,樹立服務社會的思想的有效途徑。通過參加田野調查實踐活動,有助于我們在校大學生更新觀念,吸收新的思想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