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01
觀篇
今天我組去拜訪了本地的一個道觀,見到了華道長,她看到我們很想了解一下當地道教音樂的說法,就十分樂意的跟我們講了許多。為我們演示了道教儀式音樂和儀式、唱頌、舞步等互相配合,以獨唱、散闆式吟唱、鼓樂、吹打和合奏等多種形式,渲染宗教儀式的氣氛。
part02
樂隊篇
2024年5月18日,早上吃過早飯後,我們出發去了餘繼春老先生家裡,我們了解到 他們還有一個夕陽紅樂隊,裡面有唱小調還有拉二胡、闆胡等各種民間樂器,據了解他們這個樂隊,一般是在節假日有活動的時候出去演出,裡面的成員都是從各個行業退休了的老人組成的,他們憑着各自的興趣愛好,組到了一起,但是這些老藝人的才藝都是靠這自己的摸索自學而成的。後來和叔叔一起合奏,發現他們身上有好多在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尤其是餘叔叔拉琴的松弛感,讓聽衆聽起來就很舒服。
part03
鼓詞篇
今天下午我們在天堂寨這邊的村子裡面找到了一個唱鼓詞藝術的一個徐爺爺,他給我們展示一段之後,據說是跟湖北大鼓兩種不同的藝術概念,但是他的唱腔都是以四平調為基礎的,通過交談我們了解到,徐爺爺是黃岡地區有名的說書師傅,鸠茲河鎮上唯一一位說書人,羅田鼓書協會的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會員,是祖傳下來的技藝,他是第三代傳承人。鼓詞藝術是一種民間藝術,表演方式是通過左手打闆、右手擊鼓、自身唱詞,由于之前沒有娛樂方式于是大家就通過打鼓唱詞的方式來進行娛樂,節奏詞調都是自編而成,在七十年代的時候受到了國家的重視對其進行保護,在一零年代時徐爺爺參加進入了宣傳隊。在來到徐爺爺家中之前我一直認為鼓詞是這裡居民對與湖北大鼓的别稱,後經爺爺演唱和講述後才了解到是兩種不同的民間藝術,鼓詞的唱詞主要是“七字句”,情感的表達也是靠唱詞體現,唱詞的構成與所在的場合關系緊密,可以理解為“看到什麼唱什麼”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即興,較為考研演唱者的文字功底;同時由于唱詞的即興性所以演出的場合也就不設限。但鼓詞的唱腔也是由“四平調”為基礎。與湖北大鼓的不同之處據爺爺說大鼓以普通話演唱,而鼓詞就是以當地的方言來進行。後我們和徐爺爺學習了一下打闆和擊鼓,但是闆子不是擊偏就是鼓不夠響亮,把徐爺爺逗得見牙不見眼。他告訴我們在他學習時左手的闆子要壓于身前要的是打響闆,右手擊鼓要的就是把鼓打響打快,經過不斷的練習再慢慢加入唱詞和學習唱詞的撰寫。
後來我們也了解到,這兩個他們不同的地方,就是,湖北大鼓是用普通話來演唱,然後這個鼓詞是用他們當地的一個方言以7字句為準的表演的形式,節奏啥的其實是一樣的,古詞的說說唱表達方法不同,主要是體現在他的唱詞上面,根據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事件,然後會寫不同的7字句,可以說是看到什麼就說什麼,主要比較考察這個說書人的文字功底。
part04
結尾篇
此次田野活動讓我們更加真切的理解了實踐的重要性,每一次的經曆和體驗,都是我們人
生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日後回味無窮、終身難忘的寶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