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在古代中國發揮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是連接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運河兩岸,商貿繁榮,文化交流頻繁,這為八角鼓等民間藝術形式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運河邊的聊城八角鼓的表演形式和内容深受運河文化的影響,豐富的曲目不僅反映了運河沿線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也展現了運河文化的獨特魅力。運河文化與聊城八角鼓之間存在着深厚的曆史淵源和緊密的文化聯系。
為了深入了解運河文化的曆史脈絡,探讨聊城八角鼓這一獨特藝術形式的起源、發展與運河文化的緊密關聯。5月15日清晨,在唐天齊老師和劉群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人來到了運河文化博物館。這是聊城市近年來建設的最大的一處集文物收藏、保 護、研究、陳列、宣傳教育于一體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也是國内第一座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
在博物館的展廳中,一幅巨大的電子屏幕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屏幕上,運河沿線勞動人民的生活場景如一幅超長畫卷緩緩展開,生動展現了運河文化的曆史變遷和人民生活的豐富多彩。
在博物館中,從傳統服飾到民間手工藝品,從婚俗禮儀到節日慶典,每一件展品都展示了聊城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慣。這些展品不僅展示了聊城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也反映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
在昨日對八角鼓非遺傳承人谷老師的拜訪過後,同學們已經對八角鼓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下午,我們一起去拜訪了東昌府區文化館的八角鼓非遺傳承人商剛老師。
商老師為我們介紹了八角鼓的起源,一種是在京為官的官員在告老還鄉時将八角鼓帶回了自己的老家聊城,經過本地的一些改編,比如方言使用本地聊城方言等,讓北京八角鼓在聊城得以傳播。還有一種是跟随着京杭大運河一起流傳到聊城,各路商賈在此地歇息時會進行一些娛樂活動,因此把八角鼓帶到了這裡。
商剛老師也向我們展示了八角鼓演奏方式。他拿起一隻八角鼓,輕輕敲擊,鼓聲清脆悅耳,同時也讓大家嘗試演奏。我們發現敲擊八角鼓的技巧在于如何巧妙地運用手指的力度和節奏,以及如何準确地把握音樂的情感和韻味。這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和不斷的琢磨才能真正領悟其中的奧妙。在我們與商老師交流過程中談到傳承與創新問題時,商老師給我們展示了他新創作的八角鼓作品,及一些傳統劇目的部分範唱。
經過這幾天的聊城之旅,同學們不僅深入了解到了聊城的文化與風土人情,而且還學習到了基本的田野觀察、思考與交流方法,這為我們下一階段阜陽的田野調查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