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人生的意義,那就是對人類精神和知識的承上啟下。《八十述懷》
——季羨林
季羨林,山東聊城人。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教育家。我們此行田野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找,尋找本身即使意義。
“南有杭州西子秀,北有水城胭脂美”。聊城,坐落于山東西部,一座長在水上的四方城,也被稱為“江北水城”。聊城古有“名人名城名曲”之說,其中“名曲”指的就是聊城八角鼓。聊城八角鼓指的是一門流傳在聊城、臨清地區的頗具地方特色的說唱藝術,由北京八角鼓衍化而來。在表演中聊城八角鼓使用八角鼓等樂器擊節,以說唱為主,輔以表情動作。
我院22級研究生于2024年5月13日陸續抵達聊城,此前小組稱均已查閱聊城八角鼓相關文獻,了解聊城文化背景。第二天田野小組成員們起床後便對文獻内容進行探讨,對田野任務進行分配,探讨對今日田野調查對象——谷雲龍進行訪談的大緻内容并列出訪談大綱。下午我們按照計劃赴馮莊村尋找文獻資料中提到的“最傳統、最本土”的聊城八角鼓。
在唐天齊老師和劉群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86歲高齡的谷雲龍老師家中,他熱情的與我們分享他在八角鼓上取得的成就。他在年輕時負責八角鼓的挖掘整理和編導工作,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同時他還像我們介紹了八角鼓确切傳入聊城的年代是在清朝,當時京杭運河兩岸貿易繁榮,水運發達,聊城成為當時沿河九大商埠之一,康熙(公元一六八九年到一七零九年)曾四次來聊城,乾隆南巡也來了九次。護駕的清兵中很多人都會唱八角鼓,并且是他們平時重要的娛樂項目,他們利用閑暇時間唱八角鼓娛樂,這便是八角鼓曲牌最初的傳入。還有者曰:是清朝敗落後,清軍瓦解,其軍中一些回演唱八角鼓的藝人為謀生沿運河南下使八角鼓流傳到了聊城。總之八角鼓與運河有着不解之緣,它是運河文化的産物。
(谷雲龍老師正在給組員們講述八角鼓傳入聊城的故事)
随後谷雲龍老師給我們翻看他編劇的八角鼓作品《志在農村》,同時為我們演唱其中的片段。
谷雲龍老師除了挖掘傳統劇目外,還把一些老調更新,填上新詞,為八角鼓藝術注入時代元素,創作了十多首現代曲目,作品包括《聊城輝煌》《東昌鳳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志在農村》等。最後我們在谷雲龍老師家中一起合照留念。
結束了一天的走訪之後,我院22級研究生田野小組回到酒店進行了第一次田野調查後的反思交流會,探讨了今天訪談過程中的不足之處,由于是第一次進行田野調查,整個團隊工作屬于磨合期,在互相交流了想法之後确定了下一步的田野調查日程和計劃,對聊城八角鼓傳承人商剛進行基本的準備工作,希望完善今日田野調查過程中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