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上午,田野作業成員們前往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建水縣。
田野作業團隊成員們按照事先計劃,實地考察了建水的文廟、臨安府署、學政考棚、朱家花園、朝陽樓等文化古迹,觀看建水小調演出,印證了文獻所述的“斯文在茲”,走訪了當地商販、居民,走進大街小巷進行随即訪談。
訪談建水紫陶商販
訪談當地居民
訪談建水小調演員
訪談廣場上跳煙盒舞的居民
晚上,田野團隊成員按照慣例進行晚會,對白天的工作彙總、交流。經過商讨,大家同意将田野作業的調查對象放在了城内的建水小調,将明天的主要工作确定為參觀建水小調的排練和傳承人訪談兩項。
11月30日上午,田野作業團隊們前往建水小調劇場,慢節奏的生活和淳樸的民風讓生活像倒退了30年,穿過廣場、走過長道就來到了劇場門口,建水小調的傳承人和表演老師們已經等候在門口,從與藝人們的交談中得知,建水小調是漢、彜民族文化融合的産物,是彜漢兩族人民文化交融的結晶。
建水小調劇場排練老師們
建水小調沙勇(傣建水族)給我們講解(圖右側)
排練結束,大家圍坐一圈,開始訪談,訪談從老者手捧的水煙談起。建水小調傳承人張汝林(彜族)老師拿出各種大小規格的水煙給我們展示,告訴我們水煙的種類和用法,我們也紛紛拿起試用,就這樣,大家都自然的打開了話匣子。
張老師跟我們介紹,他們這個團有彜族、哈尼族、壯族、漢族各民族的演員,平時的工作就是演出和排練,也會進行遊街演出。在表達形式和唱腔上有所變化。分别給我們介紹建水小調中,滇南彜族四大腔的《沙莜腔》《海菜腔》《五三腔》《四腔》《沙莜腔》,并且一一給我們演唱,講解其區别。
萬變不離其中的是音樂源于生活,生活賦予音樂靈魂。在當地,婚喪嫁娶都可以用建水小調進行演唱,換詞不換腔,根據不同的場合即興填詞。唱着唱着,大家不由的跳起來,清開場子,跟着建水的老師們學起了彜族煙盒舞和铓鼓舞。
铓鼓舞
煙盒舞
田野作業團隊與建水小調傳承人張汝林老師(一排左四)、沙勇老師(一排左五)合影
訪談結束後,田野團隊成員意猶未盡,紛紛表示收獲很大,對彜漢文化也産生了濃厚興趣,也為後一步的田野參訪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