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冬季永利集团3044am音樂學院教師田野工作能力提升之蒙自篇

發布者:音樂學院發布時間:2023-12-11作者:浏覽次數:109

昆明采風後,音樂學院田野工作能力提升團隊董麗君、徐珍紅、易秀華、程潔、黃奕彬等老師等一行11人,前往蒙自繼續展開田野調查。

蒙自市位于雲南省東南部,是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首府,也是一個傳承千年軍屯文化古鎮,同時蒙自也有着豐富的音樂文化傳統。1130日晚,抵達蒙自以後,小組召開了簡短的會議,易秀華老師對這兩天的行程及目的做了簡單的介紹及安排。

121日,主要任務,了解蒙自的近代人文曆史及傳統音樂文化。第一站是碧色寨。碧色寨火車站是中國最古老的火車站之一,碧色寨曆史文化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縮影。

滇越鐵路第一站——碧色寨車站

第二站來到紅河博物館。這是紅河地區悠久曆史、民俗藝術及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紅河博物館陳列鸫少數民族樂器及服飾

122日團隊展開田野調查,訪談民間藝人,街頭藝人。小組成員首先來到南湖公園。這裡是民間文化的聚集地。湖心亭傳來陣陣歌聲,聚集了十餘名哈尼族老人,自組樂隊正在練習,老人們“各司其職”二胡、笛子、三弦、尤克裡裡等樂器一應俱全。大家上前與藝人合作,拉近距離,向他們了解蒙自地方音樂文化。


經過“深入”的互動,藝人們顯示出“自己人”的熱情,紛紛向我們主動介紹地方音樂特點、種類,介紹了彜族、哈尼族音樂文化的主要傳唱人、傳承人。從交談中,我們逐漸确定以洞經音樂為重點,以點帶面。洞經音樂是蒙自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有300年的曆史。

随着交談的深入,紅河州作家協會理事李中泰先生,邀請我們去他家中做客,并贈予我們包括《蒙自洞經音樂》在内的許多珍藏書籍及樂譜。李中泰先生跟我們介紹洞經音樂的發展史。嘉慶在幼年時的侍讀老師是蒙自的尹壯圖,尹壯圖告老還鄉的時候把宮廷音樂帶到蒙自,就是現在蒙自的洞經古樂。樂器有胡琴、笛子、唢呐、揚琴、筝、鼓、叉、鑼、鈴、木魚、簡闆等。樂曲的編配相當豐富,管樂,弦樂和打擊樂個善其勝而又層次分明,質感突顯逼真玲珑剔透,他說外來文化的介入不過是一顆種子,一旦植入便被這裡的水土孕育,開什麼花,結什麼果,無不帶着這一方水土的靈性。蒙自洞經音樂流行于蒙自多個民族,每一地區都有獨立成套的各類曲調,即:吹、拉、彈、唱、念、法、敗寄于一身,旋律古色飄香,格調莊嚴肅穆,唱腔清脆圓滑,既有滇系戲曲韻味,又兼佛教道教音樂風格,既能表現宏偉壯麗氣勢磅礴的場面,也能表現優雅婉轉的意境,既能登大雅之堂,也能為民間演奏,因其旋律優雅動聽音韻自然流暢被稱為雅樂或仙樂。這樣的音樂在把“音樂自然化”的同時也把“自然音樂化”,每一首樂曲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無論訴說的是什麼總給人願望與希冀,一種精神上的向往。




老師們一起學唱李中泰先生創作的《蒙自尼蘇酒歌》


老師們與李中泰先生合影





李中泰先生贈予老師們書籍

李中泰先生贈予老師們的樂譜


從與藝人們的初見到相識到成為朋友,蒙自淳樸的民風讓我們感慨。此次田野采風實踐與當地藝人建立了良好的聯系,為我們在蒙自地區日後的田野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礎。相信,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路雖遠,行則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