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冬季·音樂學院教師田野作業能力提升活動·蘭州組(三)

發布者:音樂學院發布時間:2023-12-11作者:浏覽次數:101


121日,清晨,團隊在一起開啟了日常的田野作業工作例會。大家對昨日田野中的收獲及感想做了梳理與分享,随後張恕老師做了總體的細緻的總結,并提出了目前田野過程中一些不足及需要注意的事項,并對今日的行程與分工進行了詳細的安排。

甘肅的天相較與湖北亮的要晚一點,由于今日采訪的鼓子藝人距住處還是有一段距離。所以大家都起的很早。在田野中,由于午飯經常是時有時無的狀态。有時跟随老藝人一起聊聊天、喝喝茶,墊上幾口幹糧,也算是一頓午飯;有時候索性直接到下午全部結束後一次吃個痛快。所以大清早的第一頓飯就尤為重要。入鄉随俗,在蘭州大清早沒有什麼比一碗夾肉加蛋的牛肉面更讓人幸福了。大家吃的飽飽的,坐車出發,開啟今天的田野之行。

今天我們田野的對象是蘭州鼓子國家級傳承人陳增三老師及他的團隊。和我們一起出發的還有西北師範大學蒲瑞老師的田野團隊。一行人浩浩蕩蕩出發,十分壯觀。

陳老師的“鼓子窩”名為蘭州市文化館金城關蘭州鼓子傳習所,是蘭州市周邊地區的七個鼓子傳習所之一,陳老師也是鼓子藝人中為數不多的是能唱、能彈、能編、能改、能排、多方位全能全能藝人。目前金城關蘭州鼓子傳習所演出歸蘭州市文化館管理,也是目前演出機會最多和發展較好的傳習所之一。但仍存在着經費不足,團員自行貼補的情況。金城關蘭州鼓子傳習所整個上半年在甘肅省以及山東、陝西、湖北等多個城市的學校演出。邀請的單位會報銷演出藝人的來回車旅費及吃住費用,但是并沒有額外演出的費用。由于鼓子的演奏是需要樂器的。三弦、二胡這樣的樂器還好,可以随身攜帶。但是例如揚琴這樣的樂器隻能選擇打包托運,而這一部分的費用都是由演員自行承擔。2010年開始,藝人為了維持傳習所的日常開銷花費。每次來排練的人員會主動為傳習所捐贈幾元錢。這幾年由于國家對于非遺文化的重視,讓鼓子的演出機會變多了,但是相關部門仍然沒有任何的經費支撐。大家都是靠着自己的退休工資和内心深處對于鼓子的熱愛在這裡堅持排練、演出,沒有怨言。

王汝傑老師是鼓子傳習所中的老人了,在團隊中負責(演唱、三弦、二胡)據王老師說,自己演唱鼓子是受了自己父親的影響,從二十多歲就開始學習了,随後工作後由于時間關系,很少再接觸這門藝術。但是由于從小耳濡目染,小時候學習過的一直還記在心中,慢慢到了快要退休的年紀。内心深處還是對于蘭州鼓子念念不忘,随後就在這個團隊中和大家一起演唱、排練,一晃又是20多年,雖然沒有任何利益可圖,大部分時間還需要自掏腰包,但是心裡還是很開心。

随後陳老師給老師和同學們詳細的聊了鼓子的起源、發展。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幾十年間,蘭州鼓子進入了一個全盛的階段,湧現出了一大批鼓子名家和精英。1958年,蘭州市文化局還籌辦了市戲校,組建了蘭州鼓子訓練班。19615月,因國家處于三年經濟困難時期,蘭州市戲校合并于甘肅省戲校。1961年夏,蘭州鼓子訓練班并入秦劇班。“文革”期間,蘭州鼓子遭到無情的沖擊,說是要破“四舊”,不讓傳唱,蘭州鼓子的正常演唱被取締了。期間,學者李海舟先生、鼓子藝人王雅祿等創作了大量歌頌時代英雄人物的蘭州鼓子新詞,如《江姐》、《雷鋒》、《黃繼光》、《赤衛隊奪搶》等,符合當時政治形勢的蘭州鼓子又可以演唱了,很快恢複了原有的生機和活力。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僅國内有關學者重視研究,而且還引起了許多外國學者的濃厚興趣。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美籍華人趙如蘭教授,專程來蘭錄制蘭州鼓子,她回到美國後翻譯成英文放映,影響極大,而且得到美國音樂家們的高度贊揚,視這門古老的藝術為“中國的瑰寶”。

圖片中依次從左到右:彭蘭佳(二胡)王汝傑(二胡)陳增三(揚琴)

在和鼓子藝人的交流中,不知不覺天色漸漸黑了,這次的甘肅田野調查也接近尾聲了,此行的五位老師(劉鵬、張恕、徐海、曹楠、徐晴岚)也在教師田野活動中學習收獲到了很多,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在非遺的民族民間音樂技藝傳承中擔負着應有的社會使命和民族責任。我們将會繼續把的優秀音樂文化以不同的表達方式抒進我們的教學和作品中。任重而道遠,但我們堅定的在這條路上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