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
——傅斯年
傅斯年,山東聊城人,著名曆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教育家。我們田野作業所追求和要達到的境界在百年之前已經被其形象的表達了。
11月29日田野小組成員們起床後就立刻聚在一起開起了晨會,探讨、确定本次田野作業的調查對象,在談論了前一天市文化館給予的一些重要非遺項目後,決定在有限的時間内,挖掘聊城八角鼓在當地的文化生态。
田野小組成員進行晨會
經過與多方打聽,一行人聯系上了聊城八角鼓非遺傳承人商剛老師,并随即來到他在東昌府區文化館的辦公室拜訪。介紹我們來意之後,商剛老師十分熱情帶領組員們參觀了東昌府文化館并對聊城八角鼓作了詳細介紹,并與大家親切交流、展示聊城八角鼓演奏方法。
商剛老師在講解聊城八角鼓
田野小組成員學習聊城八角鼓的演奏方式
同時,商老師展示了“聊城八角鼓”的影像資料,對“聊城八角鼓”的傳承與創新談了自己的想法:“對八角鼓的創新中,是要保留原汁原味的八角鼓唱段,還是在現在文化飛速發展的現代進行适應與更新,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田野小組成員與商剛老師在東昌府文化館合影
返程後,韓隆政和唐天齊老師組織大家進行總結,組員們紛紛表述自己的收獲和疑惑。其中,最大的疑惑就是:據文化館介紹,在聊城說到八角鼓就是找商剛老師,商剛老師今天在與大家交流過程中也提到自己師父已經過世,自己後面也無人學習。組員們這裡就提出是否還有其他八角鼓藝人呢?是否表演形式不同呢?是否到了無人傳承、無法傳承的地步了呢?在經過查閱相關聊城八角鼓文獻、報道之後,組員們鎖定了一個叫馮莊村的地方,以及聊城八角鼓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李以章和逯煥斌及徒弟谷雲龍等。
第二天,田野小組成員按照計劃,赴馮莊村探尋文獻、報道中所說的“原汁原味”的聊城八角鼓。
田野小組來到了已經被拆遷的馮莊村
但讓大家意想不到的是,按導航來到的馮莊村竟然是一片廢墟,房屋全拆了,周邊隻有田地。正當大家以為撲空了的時候,路遇一位種地的大爺,他告訴我們馮莊村整體搬遷到附近還建小區了,遂成員們欣喜且期待地沖向馮莊小區。進小區後按照慣例找正在進行戶外文娛活動的大爺大媽,可能得到信息的成功率會大一些。在我們與“象棋大爺”們詢問的過程中,一位拄拐的大爺走進了大家的視線,并立馬被“象棋大爺”們指出:“你們就找他,他是八角鼓專家!”
田野小組初遇谷雲龍老師
這位拄拐大爺就是文獻中提到的非遺傳承人李以章的徒弟,現年85歲的谷雲龍老師。跟随他來到他家後,他熱情的招呼大家就坐,并拿出了自己珍藏的照片和一些材料,然後開始向我們一一道來他與八角鼓的故事:八角鼓是起源于滿族旗人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開始流傳于北京,後沿運河南下傳入山東聊城等地。後經聊城藝人的豐富和發展,形成了具有聊城特色的全國獨一無二的說唱藝術,進而成為山東八角鼓流傳最盛的一支。八角鼓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之說,八角鼓作為聊城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瑰寶,對它的保護、挖掘有着極大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藝術價值。
谷雲龍老師給大家一一介紹自己珍藏的八角鼓老照片
谷雲龍老師與田野小組交流
“小時候每到春節,村裡就會搭建戲台,全村人聚集到村頭看藝人們演唱八角鼓。”谷雲龍老師說道。如今在他及其他一些老藝人的指導下,馮莊村已經有好幾個年輕人學會了表演八角鼓,他們不僅在農閑季節到附近村子演出,還到市裡參加各種演出活動。
馮莊村藝術團八角鼓比賽留念照片
谷雲龍老師除了挖掘傳統劇目外,還把一些老調更新,填上新詞,為八角鼓藝術注入時代元素,創作了十多首現代曲目,作品包括《聊城輝煌》《東昌鳳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志在農村》等。
谷雲龍老師演唱自己改編的新曲《馮莊村好風光》
田野團隊與谷雲龍老師及其老伴合影
結束馮莊小區的田野工作後,小組成員都若有所思。
兩種“聊城八角鼓”文化表達,對大家的沖擊是挺大的。也許我們後面再探尋一個“聊城八角鼓”團體,可能依舊有差異甚至矛盾,如何去理解、接受不同環境、不同人群、不同心态、不同條件下研究對象的差異是小組成員們返程時一直争論的問題。就用這樣一段話來暫時幫助大家消化這一階段的困惑吧:
藝術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質與創造力的最大體現。對藝術條分縷析、追根溯源的觀照就是對整個民族文化史的試讀。當我們深情地注目于每一種藝術形式,以及由這些彼此相通的藝術表達出的顔色、聲音、氣味、光、熱,以及種種民族文化特有的印記——當它們不可避免随時随地發生異變之時,我們一方面惋惜,另一方面卻也應該為此感到高興——因為,這正是古老的中華文明不斷催生和複興的标志。這是一種自信,是文明本身的自信。
——《正在消失的藝術·文明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