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作業是指調查者通過“參與觀察”的方法,在特定時空範圍内長期或定期深入實地,同被觀察研究群體共同生活,體驗該地區日常生活與思想文化,以揭示人類社會構成文化差異和文化法則的一種研究方式。本次山東聊城的田野作業在短短一周有限的時間内,除了聚焦于非物質文化遺産和傳統文化藝人的口述史研究,小組成員也不忘宏觀了解其相關文化環境,特别是文化館、博物館和文化古迹的走訪與學習。
聊城是黃河文化與運河文化共同孕育的一座古城,借助于發達的漕運,在明清時期成為京杭大運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被譽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在這裡也坐落着國内第一座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田野小組必定來此,詳細了解了聊城的運河文化以及運河曆史,與運河文物和運河資料面對面,體會運河曆史文化的厚重感。
韓隆政老師與組員們進行運河相關知識探讨
小組成員們在參觀、了解運河文物和文化
田野小組成員在運河文化博物館合影
聊城以北的縣級市臨清,也是聊城八大縣裡深受大運河影響最深的一座城市,在幾百年的時間裡,臨清由于京杭大運河的漕運發達,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商業都會,素有繁華壓兩京、富庶甲齊郡之說。在臨清的運河邊,還有一座鈔關,是明清時期運河八大鈔關之首。田野小組也計劃了一天時間來到臨清,從鈔關開始,開啟了對這座因運河而生、而榮的城市的探尋。
田野小組在鈔關門口合影
聊城文化絢麗多彩,文化藝術種類繁多,包含着豐富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它們共同記錄着聊城的這座城市的文化和發展,承載着人類社會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其中所蘊含的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文化身份和構成一種文化的整體形态的基本依據。這也就是田野小組在關注諸如聊城八角鼓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同時,也會進行像“博物館覓識”“古城尋蹤”這樣的物質文化了解過程。田野作業的落腳點是文化,而田野作業工作者就需要窮盡一切方式了解和感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