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們這次田野作業的第五天,也是最後一天,田野作業小組計劃對前期的一些問題進行補充和求證,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相關問題。經過前一天對前期材料的彙總整理,田野作業小組決定前往五河鎮另一個村——五河村,了解在相近的環境下五河村的高腔生态。
五河村高腔劇社的社長是一位八十多歲高齡的老人,叫做王學钿。他1960年安慶師範學院畢業後,就回到五河村教書,同時也當了四十多年的校長,退休後至今任在鎮關工委工作,一生都在為村鎮文化建設做貢獻。
田野小組成員與王學钿社長交流
田野小組在王學钿社長辦公室對他和劇社的劉老師,他們分别從劇社曆史、管理和演出排練為小組成員們答疑解惑。而後,兩位老師帶着大家參觀了五河村高腔劇社的學習辦公室和排演場地,都是設備齊全,環境寬敞,隻是目前沒有排練任務,大家沒有能夠現場欣賞。
王學钿社長為大家介紹劇社曆史與成果
劉老師為大家介紹高腔服裝及其角色功能
劉老師為大家進行高腔展示
晚些時候,田野小組與高腔老師們依依惜别,結束了這次短暫的田野作業行程,時間雖短,但這幾天田野小組所經曆的卻十分豐富且有價值。收獲頗豐的同時不免也會留有一些遺憾:
高腔劇社的社長為何大多都不會高腔?
嶽西高腔的文人圍鼓和高腔演出具體差别有哪些?
高腔劇社的人員流動頻率及其身份認同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目前嶽西縣高腔傳承中心的傳承方式利弊何在?在當前社會條件下持續性如何?黃梅戲與高腔互相的糾纏對于高腔藝術形态有何影響?
嶽西縣高腔在五河、田頭鄉的區域藝術文化生态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未來社會發展中這種作用的延續性?
問題還有很多,當然,問題永遠是有的,隻是取決于進入現場的深淺。
這就是田野作業吧,一直發現,一直思考,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