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昨天田野工作小組對五河鎮及其轄内鄉村各政府機關、村委會的走訪與詢問,小組成員基本掌握了五河鎮的沙嶺村、百步村、五河村、河南村關于嶽西高腔的基本情況和主要劇社的分布。今天,田野工作小組提前和劇社社長崔達立老師溝通好了相關訪談事宜,直奔相對來說規模比較大的沙嶺村高腔劇社。
嶽西高腔班社位置分布圖
田野工作小組首先來到了附近的崔氏祠堂,五河鎮将近八成的居民都是崔姓,因是明朝洪武年間從江西鄱陽遷至潛山、白水灣,後至現菖蒲水車畈,故稱為潛陽崔氏。了解崔氏家族的曆史傳承和文化沉澱,對于更好地理解嶽西高腔這種傳統文化在沙嶺村的時代延續與變革有着重要的意義,同時,對于拉近與沙嶺村劇社崔達立老師的人際距離也有着較好的作用。
沙嶺村崔氏宗祠
沙嶺村高腔劇社是目前五河村規模相對較大的劇社,社團登記人數共計二十餘人,各有分工。同時,劇社利用前廢置的村小學作為固定的活動場地,并添置相關設備,滿足日常排演的需求。嶽西縣高腔傳承中心自2011年開始,根據群衆需求,開展文化慰問活動,并将宣傳、演出任務分解至依規成立的各個高腔劇社,使每一個鄉村劇社都有排練和演出任務。在此過程中要求“老人”帶“新人”一起練習一起演出,從而達到教學與傳承的有機結合。
嶽西縣高腔沙嶺劇社簡介
沙嶺村高腔劇社成員簡介
沙嶺村高腔劇社排演場地
田野作業小組成員與崔達立社長及主要演員(人員左起:司鼓兼财務崔道安、社長崔達立、縣級傳承人王足紅、縣級傳承人儲水紅)交流
嶽西高腔沙嶺劇社活動剪影
在進行了一天的交流和探讨之後,田野小組與老藝人們惜别,離開沙嶺村。分别之際,崔達立社長非常熱情的将一套詳細整理和記載着嶽西高腔的《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安徽卷》贈予我們,讓我們在短暫交流之後能留下對嶽西高腔的念想和進一步研究的熱情。返程途中,成員感概沙嶺村高腔劇社的活動豐富、氛圍濃厚,為嶽西高腔在基層的宣傳與傳承做出了很大貢獻。同時高腔劇社也離不開鄉土,它與民俗文化相融合,在實踐中不斷擴展影響,增強活力,這也是嶽西高腔保護和傳承的一種内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