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音樂學院田野作業小組一早驅車來到嶽西縣五河鎮及其轄内的主要鄉村,具體了解嶽西高腔的戲劇狀态演出與曲藝狀态的圍鼓自娛在村鎮一級的傳播、傳承的曆史與現狀。
經過前期對于文獻查閱和對現實情況的初步了解,嶽西高腔的排演在村鎮一級比較活躍的是嶽西縣的五河鎮和田頭鎮。
五河鎮村口
田野作業小組首先來到五河鎮鎮政府,從行政部門的政策措施方面先總體了解到五河鎮對于嶽西高腔這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規劃與措施。之後我們從鎮政府的民政辦公室了解到五河鎮比較活躍的劇社,主要集中在潛水五河鎮段附近的沙嶺村、五河村、河南村,每個村都有高腔劇社,規模有大有小。同時,田野作業小組也與辦公室工作人員交流了各村的大概情況和主要的嶽西高腔藝人、劇社管理者。
五河鎮基本情況和鄉村分布
五河村與百步村相交處的鄉村大舞台
下午,田野作業小組就依次走訪了沙嶺、五河、百步三個村委會,與相關工作人員開展交流,了解情況。村委會從鄉村公共文化供給的角度給予高腔劇社以充分的肯定,認為高腔劇社作為由祖先傳下來到寶貴财富,不僅僅是當前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劇社也是他們開展村行政工作有益的助手。
在百步村,田野作業小組與一位大爺不期而遇,經過短暫的交流,得知他就是一位高腔演唱者,遂就地開展起田野訪談。大爺姓王,是百步村人,今年70多歲,身體非常健康,氣色紅潤,語言表達邏輯性很強。田野作業小組主要就王大爺的學藝經曆和目前所從事的高腔排演活動進行了較為深入的交流。雖然嶽西方言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田野作業小組與王大爺之間交流的障礙,但通過各種形體動作的加入和小組成員的訪談技巧,訪談效果的以保證。
嶽西高腔藝人王大爺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民族要複興,鄉村必振興”。通過一天的走訪,特别是在與行政部門的交流中,田野作業小組對中國傳統藝術有了新的認識,感悟到鄉村中的中華傳統藝術的傳播和發展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專業的指導,行政管理人員和文藝工作者看似是專業藝術的兩頭,實際上卻共同作用于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都需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