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穆聞淺王子英)在立德樹人的教育實踐中,永利集团3044am始終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開展缤紛多樣的活動。一年一度的采風就是為了促進學生形成上善守正的人文底蘊和實踐創新素養而提供的活動。
2020年10月14日,在我院教師們的帶領下,永利集团3044am音院1905班的同學們帶着一顆求知的、熱情的心,來到恩施鶴峰縣走馬鎮進行了為期八天的田野作業。
15日上午,永利集团3044am1905班的同學們來到走馬鎮李橋村村委會欣賞到地方傳統文化——圍鼓。圍鼓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鶴峰圍鼓由一支鼓、兩副钹、一大鑼、一勾鑼五件響器,五人操作演奏而成。既有翻江倒海、暴雨驟停的氣勢,又有行雲流水、花綻鳥嬉的情韻。位于中間的鼓手就是他們這個“樂隊”的指揮,演奏什麼曲子是靠鼓手的“前奏”決定的(鼓手會通過節奏型或手勢告訴鑼手将演奏什麼曲牌)。兩副钹“頭打強,二打弱”,一個人打前半拍,另一人打後半拍。大鑼起到穩定整體節奏的作用,勾鑼有着畫龍點睛的作用。接着老藝人向我們分享了一些他們學習的心得與經驗,簡單點說就是勤奮和天賦,勤學苦練再加上一點自己的天賦。
通過觀看這次圍鼓表演我們很深刻的體會到了土家族人民熱情、直爽、開放豁達的民族性格;也能體會到土家族人民對音樂的喜愛,以及表演圍鼓時肢體語言、神态的變化,而這些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應該去思考民間藝人所具有的表演形式我們應該怎麼去學習和應用到自己的專業當中去。
16日上午,聆聽了當地“八仙”唢呐。當地的一位老藝人用八仙為我們演奏了一首《滿堂紅》,聲音一出來就令我們耳目一新,因為當地八仙的音色和學院派唢呐的音色差異很大,前者的音色很低沉,而後者的音色偏亮。一曲從頭到尾老藝人沒有使用嘴巴換氣,全部使用的是“循環換氣”,這點着實令在場的各位感到驚訝和震驚。
通過老藝人的自我介紹我們得知,他手中的八仙是當地的民間藝人打造,由自己的祖輩傳下來的,大概有上百年的曆史了。管身是由當地的桐子木制作的,而喇叭是用民間藝人使用銅材親手打造的。在聽老師傅的講解中,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們學習的方式,不像現在的傳統的教學方式,是由師傅哼曲調,徒弟去記憶,盡力吹出哼的曲調,是真正的“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當地居委會書記也對1905班的同學們寄予殷切希望:不管到哪裡,都要去了解當地的音樂文化傳統,将傳統音樂帶出去。同學們都受益匪淺。
欣賞完老藝術家表演的“八仙”唢呐,前往走馬鎮木耳山萬畝茶園,這裡是茶文化的發祥地,這片茶園曾被入選“中國三十座最美茶園”。正逢鶴峰縣采茶大會,領略了土家族擺手舞的魅力,以及土家人民的熱情好客。
為期8天的田野作業,打破了單學科調查結構形式,彌補了曆史文獻的不足。同學們通過對圍鼓音樂與白事文化、八仙唢呐音樂的調查研究,采用記譜、訪談民間藝人、錄音、錄像、測繪樂器、記譜等方法,深入考察了土家族傳統民間音樂的演奏與傳承。
同學們深刻感受了民風民俗民歌以及風土人情,對土家族的民族傳統樂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領略到了它的魅力。但是它現在逐漸落寞,在整個縣上會的人以及傳承的人寥寥無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深感内疚。這讓我們更加加深了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加強我們本民族的文化自信,這樣才能提高文化軟實力,讓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更好的發展,讓非遺文化更好的讓世界知道和走出去。萬畝茶園讓人感受到了土家人民對生活積極向上的态度,對生活環境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改變,更好的造福自己的後代,也讓自己的家鄉更加美麗富饒。對傳統音樂的傳承,有些同學也有了自己的想法。相信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上,會帶着這份寶貴的記憶,走向屬于自己的人生目标!